close


 

書籍名稱:《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

作者:楊奎松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0101

ISBN9787802309630

價錢:新台幣438

本書是大陸上第一部從國民黨史的角度研究國共關系的著作,從而將國共關系的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利用國共雙方大量可靠、翔實的歷史檔案(包括檔案館檔案)和許多重要人物的日記、回憶錄,多方查證重大史實,全面論述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國共兩黨關系的發展。書中對國共關系發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作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如大革命時期孫中山及國民黨各派系對國共合作的態度;第二次國內戰爭時期國民黨的“剿”共決策過程;抗戰時期國民黨對中共政策的演變過程,皖南事變前後國民黨的態度;抗戰後國民黨發動內戰的決策,1949年國共北平談判等。在這些問題上,作者吸收了史學家的研究成果,而且有新意和開拓性。

楊奎松(Yang Kuisong),歷任中共中央黨校編輯、中國人民大學講師、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

內容簡介




 

內容摘要

    本書是以國民黨的角度來分析,自廣州改組的第一次國共合作以後,一直到1949年國共內戰,國民黨全面潰敗為止,來分析國民黨黨內對於共產黨的態度從容許共產黨人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到清黨分共,甚至多次大軍追擊圍剿;在西安事變後的合作以及最終的決戰,楊奎松一反過往大陸學者撰寫國共關係史的做法,不但引用大量國民黨黨內的檔案和資料,並且以國民黨的角度去剖析兩黨的互動模式,可說是本書一大特色。

    本書的內容主要可分為六大部分,從第一部分的孫中山與國共合作,描述孫中山先生生前的國民黨在面對中共和蘇共時的做法,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但卻也造成加入國民黨後的共黨在內部產生愈來愈多的矛盾和衝突,使得國共合作的框架更加難以維持,在孫中山先生晚年開始有反對共產黨的聲音出現,在他過世後更是造成國民黨內部高層權力的鬥爭。而第二部分則是從國民黨第二屆二中全會召開起頭,做出對於限制黨內的共黨人士限制的措施,包含他們在黨內能擔任的職務和享有的權力,都通通加以限制,就是所謂的黨務整理案。然而此時國民黨內各派系也因為權力鬥爭的關係,對於農工扶助和國共合作的議題出現了很大的歧異,在第三部分中,北伐中途的寧漢分裂和清黨事件是一大轉折點,楊奎松認為清黨(也就是中共所稱的四一二事件)是第二屆二中全會衍生出的一個國民黨要排除共黨人士的手段,;雖然後來遷到武漢的國民政府仍然決定聯共,但以南京和上海為基地的國民黨要員和北伐軍卻已經和共產黨撕破臉,利用武力強行清黨以去除共黨人士,並且以政治手段壓抑國民黨左派,最後迫使武漢當局汪精衛等人也宣布分共,淡化他們左傾的色彩,也讓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畫下句點。

    清黨並未完全消除共產黨人,楊奎松將接下國民黨數次圍剿的行動稱之為「國民黨的白色恐怖與"剿共"戰爭」,中共在遭遇清黨的大損失後,開始在城市和鄉村間進行與策劃武裝暴動,使得代表國家的國民黨開始一連串的軍事攻擊以試圖消除這個棘手的問題;但一開始的圍剿多半沒有成功打擊共產黨,反而使他們陸續在江西瑞金等地建立起蘇維埃式政權來招兵買馬,對抗國民黨不斷地打壓和圍剿,但其實這時期的共產黨在蘇區中愈來愈難生存,導致後來被國民黨以優勢武裝力量打敗,並且一路逃竄到西南、西北等省份,中共方面稱之為兩萬五千里長征,最後到陝西延安時期已經無力去反擊,然而西安事變救了共產黨,讓他們得以藉由改編、歸順國府,並且宣傳共同抗日來穩住自己的陣腳,而國共之間也因此進入第二次國共合作的階段,但這次的中共已經不再被國民黨牽著走,而是趁八年抗戰的時間全力在後方發展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在抗戰結束後進入下一階段,也就是第五部分的戡亂時期。

    對日抗戰結束以後,國民政府一方面要進行整體國家復員的動作,另外一方面還要面對茁壯的共產黨的挑戰,雖然一開始在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架構上陸續有外國力量介入調停,如赫爾利等,但雙方終究爆發關鍵性的決戰;國民黨從一開始的優勢,到逐漸一場又一場中大型戰役的潰敗,導致兵源和物資裝備的匱乏,再加上戰略使用失當與各將領之間各懷鬼胎,造成戡亂到後來總體戰的狀況,是使得國府和國民黨愈來愈屈於劣勢;然而,國府所統治地區的經濟瀕臨崩潰邊緣,引起學生、民眾一波接一波的抗議浪潮,使得舉全國之力來勘亂的國民黨內部出現了另一派的聲音,就是要與中共和談、謀取二分天下的共治局面。然而最後一個部份就是在探討兵敗如山倒的國民黨內部,產生了嫡系與非嫡系之間醞釀已久的衝突,隨著蔣中正的軍隊的主力依次在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中消耗殆盡而公開爆發了;在國共內戰中幾乎毫髮無損的桂系勢力,顯示出了挑戰中央政權的強烈野心。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欲藉國共和談來鞏固自己的政治權力,但是在天不時、人不利、地不合的情況下,國共和談的內容和方向並不是如他們所想像的可行,中共根本上無意與國民黨和談,和談只是一種戰術上的拖延而已;中共那嚴苛且帶有屈辱意味的條件當然被桂系所拒絕,但此時中共已經渡過長江天險,並且八位和談代表一致在北平宣布倒戈,都讓國府錯失良機;而最後在首都陸續遷往廣州、成都、重慶之後,以國民黨為首的國府來到台灣,開始形成了兩岸對峙的局面,也使國共關係進入了新的一個階段。

 

本書的特色與影響

    楊奎松此書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國民黨黨史」系列中的一本著作,此系列的著作是由楊天石先生主編,兩位都是近年來研究國共關係史相當知名的學者,而楊奎松的這本著作中引用了大量的檔案資料,包含中共中央檔案館、國民黨黨史會、國史館、美國史丹佛大學圖書館、莫斯科檔案館等各地收藏國共雙方與相關外國勢力的檔案資料,在國共雙方的互動論述上,他混合了中共官方檔案和台灣出版的黨史資料來敘述,這一點在大陸上對於國共關係的著作可說是一個突破,而且對於兩黨中的重要人士則引用了大量的文集、回憶錄、日記來描寫他們所做所為,一樣也是運用兩岸出版的許多資料來做為他論述的證據,對於一些重要事件則是運用當時幾份重要的報章雜誌,來做為第一手的補充;這些都是將雙方的立場點出來分析,讓此本著作可說是一本比較不以政治目的為前提所寫成的國共關係史,採取較為中立的立場來描述雙方的政策和行為。

    但是,雖說此本專著的立場較為中立,其論述上仍舊能看出他的許多預設立場;包含他對於國民黨清黨和多次圍剿中共的行為,將之定位成「白色恐怖」的行為,若以政府官方立場,當時的中共在城市內發動多次的暴動,為了維護社會大眾的安危和秩序,政府出面鎮壓或消解是能被理解的行為,中共官方將自己的行為定義為替工人階級揚眉吐氣;這邊還是能看出他的立場。又或者在國民黨北伐到南京和武漢之後,從原來的限制共黨轉為大幅度的清黨,大肆逮捕、槍決或暗殺許多共黨或親共黨人士,他認為這是一個預謀以久的陰謀;但是從孫中山晚年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國共合作的局面愈來愈難維持,兩黨之間的中心思想差異不小,國民黨內部許多人士擔心共黨會瓜分或蠶食他們好不容易建立的革命政黨,再加上哪有政黨中再包含一個新興的激進政黨,國共分離的狀況必然形成,只是時機和手段的不同;國民黨在清黨時期手段固然殘忍激進,但是政治上剷除異己的例子比比皆是,史達林對於托派的人士也是採取政治鬥爭的各種手段來剷除。不過,對於熬過那段悲慘日子而今日仍存在的共產黨來說,這的確是一種白色恐怖式的清除。

    對於長期控制這段歷史研究的中國大陸而言,此書是首本以國民黨黨史為角度,並且配合兩方的檔案資料來論述的專著,在過去這段的歷史經常是以黨校的論述為歷史唯一敘述,而這些著作中幾乎清一色仿效蘇聯的方式來大力吹捧黨的偉大、神聖性,以及各種被誇大的英雄事蹟;對於對手國民黨則是盡可能地貶低和嘲諷,造成這段歷史不是被誇大、偏頗的各種政治神話填滿,就是著作內容因為政治正確而一面倒,讓這本著作的重要性更顯特別;深入細緻地研究國共關係發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透過各方資料以及主客觀的文字來探究國共關係史上重要的議題,讓這段歷史有一個新的觀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怡紅公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