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張力    檔案典藏與研究運用

看檔案要多看多讀累積經驗就可以看懂

 

林滿紅  世界的中國(一)

    銀線讓中國與拉丁美洲的白銀拉上關係透過這條線將明清時代的中國與古代中國產生連結白銀與社會經濟的影響,中國當時使用銀幣和銅錢雙通道,四川使用的和山東使用的不一樣,外圓內方的銅錢後面印用各省鑄造局、以滿文書寫上去,該銅錢僅在該省內使用。因為銅錢的重量很重,銅錢僅用於小額貿易之用途,各地的地方貿易和互通有無使用,帝國的影響到各地的駐局和百姓使用的銅錢之上,根據施堅雅的理論上,長程貿易約有百分之七的比例;省政府提供屬於本國貨幣的制錢,銅錢制度因為開採、鑄造的因素而受到白銀制約,銀錠和銀元都由商人來劑量,一個銀元等於0.7個銀錠,這些兌換和制度是由商人決定;有別於內藤湖南的專制國家之說,清代此種制度相較日本、印度、越南、朝鮮來比較,欠缺貨幣主權;而同時期的歐美已經有現代發行貨幣的中央銀行管理。

    16、17世紀對於中國相當重要的日本銀礦,占中國的輸入比例高達四分之三之多,在1700年日漸銳減,1775年開始完全停止輸入中國,而之前占四分之一強的拉丁美洲白銀成為中國銀礦來源的最重要一項,1820-30年前後拉丁美洲各地產生獨立革命,造成拉丁美洲白銀礦產量降低。英國駐印度領事報告1840-50年代恢復的銀產量,根本不足以提供印度與中國之需;1857年上海市場才出現1820年墨西哥獨立後鑄造的銀元”鷹洋”,顯示銀元的供需失衡。海關報告在1887年發現銀元流出量計算錯誤,出口少算、進口多算,咸同光年間都被認為是入超的情況,其實反而中國此時期的白銀是流入的狀況。軍費道光朝開銷僅乾隆朝的十分之一強反而因為自身貨幣體系的特殊又與國際體系掛勾使得道光朝中國的最大問題是貨幣問題

 

李盈慧   世界的中國(二) 

    人的移動:福建人在早出去到東南亞、廣州和澳門進行貿易,成為買辦或相關交易的中間人;後來廣東人成為另外一個更大的僑鄉,在香港開港以後,前往新世界或東南亞成為華工,許多許多的華工都是在香港被騙上船前去擔任開墾,所以有不少的廣東人到了拉丁美洲和美國一帶;福建(廈門等)多半還是以契約勞工或商人出洋居多。福建華僑和台灣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因為閩南話可以相互溝通和共同做生意,但當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台灣人的日本國籍造成兩方人出現的矛盾與隔閡。

    在日本,除了三江幫僑民以外,福建人多半是以商人為職業、廣東人是以買辦或洋行職員為主,兩者的職業不太一樣。而在東南亞的福廣籍人士中,廣東籍人士在民國前後一直跟著孫中山,而福建籍的人民會因為時局不同或環境的變動,選擇對於自己最有利的情況,像是更換國籍等。

 

賴惠敏   帝國的財政

清代的財政有區分:戶部和內務府兩份

清代的財政在雍正時期有大部分的改革,但到了乾隆時期,降低耗羨比例、人參貂皮等專賣、增加附加稅等,由內務府支援戶部銀兩,讓內務府的收入大幅度增加,也造成乾隆朝許多的弊案;在乾隆年間取得西北地區大片土地後,反而要消耗大批銀兩去養兵等等。

清朝苛捐雜稅:

宮中硃批奏摺財政類、田賦關稅鹽政經費捐納、軍機錄附奏摺(滿漢文)、史語所明清檔案、故宮博物院檔案。

 

韓承賢& 林志宏   明清士人與民國士人

 

15世紀(明代中期以降)生員舉人和監生等不易實際擔任官職而在地方社會中成為固定的階級出現縉紳和鄉紳的詞彙來形容而在邊疆地區的社會以武功出身的人也可以晉升成為仕紳階級此外商人階級透過捐官納貢方式取得功名成為仕紳階級19世紀透過正式捐官讓商人取得實質官職,而這批商人是最早模仿仕紳階級的文化而非創造自己的特殊文化。

世變下的士變1905年科舉制度的廢除->新式教育與留學生科舉停止讓舊式以功名出身的士紳而新式教育是要達到專業化與普及化出現專業社群

 

經濟收入來源

明清士人:

  1. 土地收入:保有土地產生的收入以及宗族
  2. 商業(金融):士人同時經營商業,或是鹽業的私下販售。
  3. 津貼和教學:以學生身分取得國家津貼,或是擔任私塾的教席,又或擔任幕友。

民國士人:

民國時期仕學分途,過去以文字維生與學習文字是極少部分的人,但民國以後這樣的競爭者大大地增加;

 

職業

明清士人:

社會流動的限制性:幕友、頌師、墊師、時文、包攬和董事,透過仕紳階級學習各種不同的能力,如法律、金融,取得特權式的職業;但未當官的士紳在職業選擇上是極受限制的。

民國士人:

非政治的政治性,不再單純僅進入官僚體系之中;再加上普及化後,新式知識分子大大增加,這些知識份子成為專業化的職業道路,如:醫師、律師、會計師和記者等。

 

與國家/中央的關係

明清士人:

明清中國有一千八百多個縣這些知縣因為本籍迴避的制度任職的地方往往語言或風俗民情不通雖然地方上有許多胥吏是本地人士但是知縣還是必須倚賴地方仕紳的協助。不過許多外國學者就中央力量在地方的控制,

民國士人:

公共領域與市民社會

組織的力量:記者公會

 

研究資料

明清士人

地方志文集筆記日記

中央政府檔案

明代前中期與19世紀前期

民國士人

報紙全國性與地方性

檔案全國性與地方性

日記或書信等私領域史料回憶錄和外人史籍等

 

陳耀煌、巫仁恕   造反:近代中國的城市民變與農民運動

資本論資本有兩種生產工具和雇傭勞動可變與不可變),價值是由勞動產生不變資本不會產生價值是由勞動造成的價值

勞動所產生的價值不變資本價值=剩餘價值,但是剩餘價值並非給予勞動階級,這些勞工在工具升級之後,共產黨認為,階級矛盾和鬥爭是一直不斷進行的。

馬克思反對馬爾薩斯的人口增長論

 

明清開始會有許多鄉居地主開始移居城市同時商人因為商業利益關係也多半居住於城市之內各種會館從地域因素逐漸變成職業別的因素;而城市內也有許多雇傭工人存在,但經常僅僅是勞動力的工人。

與此同時,城市內也經常產生群眾抗爭,但這些城市群眾抗爭在多數時候是因為抗爭官府的作為和政策,真正跟階級衝突的並非最大宗;然而在過去中國大陸的馬克思史學框架之下,史學家在研究明清群眾抗爭上以資本主義萌芽和市民階級形成為主要原因,但是在明清的中國紀錄中,市民階級並不是一個特別獨特的階級,更不會有西方市民階級的權利,可以看出很多的研究其實是扭曲的。

    小商品生產者:試圖成為資產階級的一員,少數人經過努力成為其中一員,但往往會被其他更大資本家吞併,成為雇傭的勞工階級;且這些小商品生產者因為生活環境相當限縮而零散,也使得早期的農村暴動往往是短利近視,常常沒有打倒真正的三大敵人,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

 

陳永發、呂芳上  近代中國的革命: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

叫人看建黨偉業,卻不許人建黨要人唱革命紅歌,卻不許人革命

民變叫不叫群眾運動,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革命沒有錢,什麼都不用講,現代民主政治活動都需要錢,無論國共兩黨在革命期間都對於弄錢都很重視,像是販賣鴉片就是一種方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怡紅公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