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展示600多件的老照片、明信片、文物等,每件都是精彩的台北故事.......
還有25個數位相框輪播珍貴紀錄片及典藏文物......


民國41年成立,走過一甲子的臺北市文獻會,見證了臺北市歷史發展的進程。在歡度60週年的同時,特別策劃「臺北第一」暨「臺北市文獻會60週年」聯展,8月11日起至9月28日於剝皮寮歷史街區展出,歡迎民眾前往參觀。

郝龍斌市長特別出席這場別開生面的開幕典禮,並與文化局長劉維公等5位貴賓,一一打開裝有臺北歷史寶物的木匣,分別拿出「陳賴章墾號」(臺北開發第一張墾號)、《臺北文物》創刊號(文獻會41年出版品)、清代金石名家呂世宜墨寶(文獻會典藏文物)、日人於臺灣培育成功的特有蓬萊米稻米標本、北投石發現者岡本要八郎兩本研究手稿等5項珍貴文物,讓現場首次見到的民眾驚呼連連。

郝龍斌致詞時表示,臺北市最重要的城市記憶是靠歷任文獻委員們、專家學者等的努力保存,讓所有臺北市民認識自己的歷史,進而產生認同感,這份情感才是臺北最珍貴的寶物。文化局長劉維公同時宣布,台北市文獻會將於今年年底進駐古蹟保存區域的萬華406廣場,有屬於自己的園區,展開下一個六十年的發展。

展覽設計近三十個木匣子,取「匣子」與「甲子」的諧音與字形,用「匣子」來承載逾60個「臺北第一」及「文獻一甲子」故事。「臺北第一」共分為文化、建設、市政、生活、自然和故事等五大主題,展示有關的老照片、明信片、文物等,數量逾600件,每件都是一則則說不完,精彩的台北故事。展場更搭配25個數位相框輪播珍貴的紀錄影片與典藏文物。

臺北最早發展的市街,是號稱「臺北第一街」的「蕃薯市街」,位在今貴陽街二段,當時漢人與平埔族人在此交易蕃薯因而得名。臺北「第一條洋樓街」則是今貴德街。1885年,劉銘傳命林維源和李春生在大稻埕闢建「建昌街」與「千秋街」,興建西式洋樓租給外商居住,作為外國人居留區。當年該地洋行林立,美、英、德、法等國的領事館皆設立此。時境變遷,現在的臺北人可能連貴德街在哪都不知道。

已消失的「臺灣鐵道飯店」是日治時期臺北也是臺灣唯一的大型西式摩登飯店,從餐廳的刀叉到房間的瓷製馬桶等,都是舶來品。去年文獻會購得相關照片,從這些照片可看出鐵道飯店的裝潢美侖美奐。

臺北第一座動物園─圓山動物園,由片山竹五郎於1914年在圓山成立。根據當時報載,開幕之初展出動物有70種共148隻,週日參觀人數可達800人,以當時臺北市人口只有15萬人來說,可說是非常熱鬧。展場中將展示日治時期的「臺北市動物園寫真帖」。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舊名為「新公園」,為有別於臺北第一座「圓山公園」。1905年興建的新公園是臺北第一個依都市計畫而規劃設置的都市公園,可說是臺北的中央公園。公園內附設有音樂臺、噴水池、網球場及大運動場等設施,在圓山大運動場落成前,臺北的大型運動會多在此舉行。從老照片來看,日治時期的新公園與現在的二二八公園有著完全不同的風情。

本次展覽還有兩個有關稻米的故事。1896年,日人栗野傳之丞發現了臺灣第一個史前考古遺址─芝山岩遺址,1981年,臺北市文獻會與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合作進行考古挖掘工作,發現了已有三千多年歷史的「碳化米」。此外,國人習慣吃的「蓬萊米」是由磯永吉培育成功,當時的原種田設在今陽明山竹子湖,本次特別情商臺灣大學借展相關文物,包括磯永吉手稿及蓬萊米標本、稻米測量器等。

展場後半區,文獻會特別利用數位科技展示手法,呈現一甲子來的蒐藏文物及數位化成果,透過數位相框輪放九大類主題文物,包括芝山岩出土文物、書法、繪畫、老照片、古契、明信片、地圖等。並以「看見臺北風景」為概念,設計一扇扇復古的窗,展示近來典藏之攝影名家鄧南光及張才的作品。 此外,並闢有「臺北書室」,陳列文獻會過去60年來的出版品,民眾可以悠閒的在此閱讀,並在留言板上抒發感言。

臺北市文化局誠摯邀請市民朋友參訪剝皮寮歷史街區,觀賞「臺北第一」的光榮與驕傲,並徜徉在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的豐富收藏中,領略城市發展歷史記憶與文物收藏之美。還有更多有趣的「臺北第一」等著民眾來發掘。

剝皮寮歷史街區開放時間:週二〜週五 10:00〜17:00,週六、週日延至18:00,週一休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怡紅公子 的頭像
    怡紅公子

    五柳先生

    怡紅公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